姚明管理失当,下课;篮球前景黯淡。
姚明,一个让人瞩目的名字,如今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瘦削的身影让人眼前一亮。站在水泥地球架下,套着一件宽松的运动衫,他的笑容带着少年般的轻松与欢快。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他,戏谑的评论在社交媒体上流传:“预定2026年状元!”仿佛他仍是那个在NBA风头无两的东方巨人,而不是刚刚从篮协主席位置上退下的疲惫旅人。
七年前,当他坐上那个位置时,中国篮球正处在低谷。CBA联赛转播无人问津,场馆破败如同被废弃的工厂,青训系统几近瓦解。姚明,这位NBA的状元,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代言合同中的四亿赞助费全部投入到联赛的财务黑洞中,并每年自掏四亿来填补这个巨大的窟窿。他的行动如同一股清流,注入了中国篮球的肌体之中。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废除了征召制,改为了邀请制,这是因为他深知国家队长年征召的苦楚。他削减了外援时长,希望培养本土的新苗,反而使联赛的收入创下了新高。女篮在世界杯上悄然崛起,三人篮球队也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而姚基金捐赠的小号篮球也在山坳里的孩子中传递着希望。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巨人也有其困顿之处。当男篮在马尼拉失利,缺席了两届奥运会,亚运金牌落入日本之手时,舆论场上便刮起了腥风。网络上的暴民用放大镜检视他的一举一动,无端的指责和谩骂如潮水般涌来。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性,就像当年京城百姓争食袁崇焕的肉,称之为“汉奸”一般。
对于姚明来说,他的罪状被工整地书写着:“篮球打得好,未必懂管理”。然而,那些咒骂声最响亮的IP属地,恰恰是他在任期间连夺三届CBA冠军的“精神主队”。改革的祭坛上总是需要牺牲,而祭品则往往由看客们选定。
不仅如此,还有造谣者将一段寻常的安保护行视频裁剪成“姚明吸毒被捕”的罪证,甚至连他的穿着都被解读为囚服。移民的谣言更是年年翻新,即使他现身只是为了考察一场青训赛场,也难逃恶意编造的丑闻。
在2024年的秋天,篮协的十位副主席联名反对他推行的双改革政策。征召制被复活,宫鲁鸣重新掌管教鞭,而邀请制则被指责为“纵容球员畏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功绩似乎变得微不足道,败绩却如墨般浓重。
然而,姚明转身时却悄无声息。春暖花开之际,叶莉卸任姚基金运营之职,夫妻二人退向公益的幕后。当U21赛场爆发群殴事件时,两名新星被突遭禁赛三年——无听证、无申诉,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新掌门是否已经变成了“懂政治、懂管理、唯不懂篮球”的讽刺对象。
女篮亚洲杯的失利、世青赛的溃败都让人感到痛心。与日本青年军的灵巧身影相比,我们似乎已经落后了许多。风暴眼换了坐标,看客们调转炮口,却恍然不觉他们手中的武器仍然是旧时的模样。
姚明曾经蹲在贵州山区的泥地上教孩子投篮的画面如今已经蒙上了尘土。他当年说的“体育老师该被学生记住”的话已经散在风中。然而那些彩漆剥落的矮篮架仍在乌蒙群山间承接孩童的跃动如同倔强的碑石。七年前他制定的战略蓝图仍在然而他却已成为了背影。
如今那些被禁赛三年的年轻球员在社交账号上发布训练视频时弹幕飘过“归来仍是少年”。然而篮球从不等待任何人正如看客们的屠刀永远需要新的祭品。我逐渐理解了袁崇焕的遭遇尤其是当他被凌迟后分割下来的肉体竟被京城百姓争相购买时的心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开始明白造神与灭佛不过是同一场庙会的两面把戏而已当巨人隐入黔东南的雾霭之中下一尊泥塑已经在祭坛上微微发烫只待香火燃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