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意义解析
苏超已经走过四个月的岁月,然而我至今尚未有机会亲临现场感受其魅力。在朋友圈中,尽管苏超的热度有所降低,但在朋友们的闲谈中,依然时不时有人提及。特别是在七八月间,与朋友的交往中经常被问及是否有意愿或是办法一同观赛。如今,虽只有江苏的同事仍在关注家乡球队的战况,但苏超的线下热度依然不减,不久前更是刷新了上座纪录。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已经较为成熟的江苏联赛,还是近期火爆的赣超、湘超,苏超所展现出的火热氛围都令人钦羡。从大街小巷的屏幕转播湘超开赛后的盛况,到人们被击中的震撼感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国外竞技体育先发地区社区体育氛围的影子。
然而,苏超的火热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行政色彩。其主办单位为江苏省体育局与所有地级市的人民政府,承办单位则是各市体育行政部门与省足协。因此,将苏超视为“民间赛事”的传言并不攻自破。事实上,这更像是普通群众对于中国足球走出另一条美好愿望的体现。家乡球队在家门口举办赛事,对手又是时常在话题中的相邻地市球队,这样的赛事自然极具吸引力。
随着文旅嗅到机会开始介入,官方行政力量的加持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体制内外全方位无死角的宣传机器开动后,加上我们天生的爱凑热闹的性格,造就了苏超线上持续不减的热度和线下一票难求的火爆。尽管苏超仍被视为体育项目,但其与文旅项目的交融早已初现端倪。
从苏超的举办历程来看,其前身便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从最初的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到如今的多城混战,更像是江苏省巧妙地捕捉了文商体旅融合的概念。当体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钥匙,城市间微妙的竞争关系则成为了竞技体育的最佳故事。从这个角度看,苏超的竞技文化与职业足球的历史故事不谋而合。
然而,苏超文化在成为全民热议话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比如,尽管江苏十三市竞争是苏超的核心文化卖点,但曾因敏感词汇被屏蔽的话题依然在微博上引发关注。此外,在互联网上,关于苏超的言论时常与国家队、足协等话题紧密相连。当国足遭遇困境时,苏超的关注度却在逐步积累。这导致一些球迷和从业者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评价甚至批评国家队的表现。
这其中还涉及到官方媒体的态度和操作。一方面,官方追求讲好故事,有时会采用一些“不择手段”的宣传方式。例如,有前沧州雄狮青年队球员因球队解散而“要去读大学”,却被宣传成高中生。这种“编造”故事的方式让人质疑其真实性。另一方面,官方力量在举办大型赛事时是不可或缺的。从协调场地、安保到举办周边活动等都需要行政力量的支持。苏超能够在赛场外举办如此丰富的活动将比赛日办成嘉年华也归功于官方的大力支持。
尽管如此,苏超的成功经验仍值得借鉴。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资源将足球比赛变成了一件城市的大事情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足球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虽然像常州队这样的境遇令人羡慕但至少它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足球的文化哪怕是作为实现文旅目标的一个工具也是值得肯定的。
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成功案例让我们在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能推动城市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请各位在各个平台继续关注我们获得持续更新。